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最初接觸到的就是對方的名字,一個好的名字往往會給以對方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一個一般的名字往往留不下很深的印象。有時一個名字甚至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國歷史有不少因為名字走運或背運的軼事;有些雖然近于荒唐,但從中卻可以窺見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
清順治十六年,昆山人徐元文殿試成績不錯,但并不是優等。只因為順治帝認為他的名字好,本人也儀表堂堂,便欽點他狀元。乾隆五十年,乾隆帝在審閱主考大臣呈上的前十名試卷時,發現有一個叫胡長齡,不僅欣喜異常,欽點胡長齡為狀元。原來,清朝流治者是北方游牧民族,即“胡人”;而乾隆帝此時已 79 歲,正向往長壽,所以要借這個名字求個吉兆。光緒三十年,直隸人劉春霖參加殿試,成績平平,本來取在本等,因為他的名字“春霖”是“春雨”之意,再加上他的姓與“留”字諧同,恰與慈禧太后希望自己思澤永垂、流芳百世的心境相合,便將他升為狀元。
也因為名字而倒霉的,明嘉靖二十三年,原先預定的狀元是吳清,只是聽起來像是“無情”,無情無義怎么能做狀元?于是只好撤換,吳清便做了自己名字的犧牲品。無獨有偶,永樂二十二年,殿試的結果,狀元是孫日恭,榜眼是邢寬。可是發榜時,邢寬成了狀元,孫日恭成了第三名。原來,日、恭二字連在一起是“暴”字,永樂帝認為不祥,便讓他屈居第三。那么誰做狀元呢?永樂帝覺得邢寬這個名字好,“邢”政寬和,必得人心,于是便讓邢寬取而代之。清同治七年,江蘇人王國鈞殿試成績優異,被初定為一甲。但慈禧太后覺得他的名字與“亡國君”諧音,太不吉利,便將他打入第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