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基礎知識:陰陽學說
在易經的基礎里,必學的就是陰陽與五行。因為我們是二元的世界,只要提到五行必說陰陽,說陰陽必提及到五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不可分的兩個組成部分。她們是中國先哲認識和分析事物的一種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陰陽與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系、互不分割的。因此,也都被我們借用來解釋和闡述五星模式的理論和實踐。
陰陽學說從原則性上分析需要,說明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五行學說則從個別性上歸納各種需要,并說明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因此說,陰陽中包含五行,五行之中又分陰陽。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五行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解決復雜的心理現象和調和人的需要的過程。
周易基礎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先哲對世界的認識。《易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就是道理,就是規律。中國先哲對世界的認識是從陰陽開始的。
陰陽思想的產生,當是源自男女不同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這個兩儀就是指陰與陽。最初,中國先哲把向著太陽日光的部分稱作陽,背著目光的稱作陰。后來,又引申解釋其他現象,逐漸使陰陽成了一種哲學概念,用以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種互相聯系、互相對立的動態平衡勢力。因此說,陰陽是中國先哲對宇宙間互相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既代表兩個相對立的事物,又代表同一事物所具有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
中國先哲認為,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抗的兩個對立方面,如晝與夜、寒與暑、晴與陰、動與靜等,由于陰陽兩方面的運動變化,構成了一切事物,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
中國先哲對陰陽的認識不僅僅局限于特定事物,即不單純把陰陽看作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兩大要素,而主要是用以說明宇宙間萬物一切變化現象的屬性。即把事物的功能、特性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比如:天、日、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一切積極性的事物都屬陽.地、月、義、下、去、后、暗、夜、卑、賤、禍等一切消極性事物都屬陰。
《易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現象,無不依當時的時機與所處的地位,或者成為陽,或者成為陰,這一陰一陽的變化作用,永遠反復不止,無窮無盡。這便是宇宙的法則,人生的法則。
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說陰陽。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是分析和歸納千變萬化現實事物的綱領,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源。也是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根本。
陰陽學說在中國古代醫學中應用十分廣泛,它主要是以對立統一為核心,以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為基本內容,并且采取取象類比的方法,來說明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藥物、治療養生等問題。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以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