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入門-《易經》講的都是什么-易經學習
《易經》是中國第一經,它是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這里發源出來,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歷來被尊稱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
嚴格說來《易經》和《易傳》構成了《周易》;而《周易》、《連山》、《歸藏》又構成了《三易》。《連山》是夏代的易學,《歸藏》是殷代的易學,《周易》是周代的易學。據悉,《連山》、《歸藏》已失傳。
《易經》成書時代
《易經》又稱本經,簡稱《易》,成書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約三千年前。《易經》由卦辭及爻辭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易傳》成書于春秋至戰國中期,是對易經的注釋和發揮。史學界認為《周易》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畫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著爻辭,孔子撰《易傳》。
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時間,約在夏朝。這里有《玉海》引《山海經》證之:“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三:;周易》。鄭玄的《易贊》、《易論》有“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
《周禮》中有春官大卜“常三易方法,一曰《連山》,《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四”。又安陽出土的殷代末期銅器,已出現過八卦符號,由此可見,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時間,應在夏朝,至于后人有文王重六十四卦的說法,雖然不存在,但文王更加完整排列六十四卦,則有可能。
《連山》,《歸藏》二書早已失傳,后人見到的只是《易經經》。但對于《易經》的成書時代,自古至今也一直在探討之中。根據近三十多年探討的結果,有三種觀點。
一,成書于春秋時期;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很晚;周朝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圪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足見《易經》不能早于春秋時期。
二,成書于西周初年:張岱年根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于易”,“喪羊于易”,“髙宗伐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亊,沒有引用,推論《易經》成書不能晚于成王時代。
三,成書于殷周之際:金景芳等認為,《易經》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總結古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過篩選整理,寫成了《易經》。有的學者還從中國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和從殷周之際社會矛盾中考查《易經》的成書年代,也認為是殷周之際。
易經入門-易經講的是什么
《易經》分上下兩經,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兩卦各有七個爻,(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其本體不是爻,其作用等于爻,為方便記稱為爻),共計三百八十六個爻。每圭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辭。每爻先列爻題,次列爻辭卦辭和爻辭共四百五十條,四千九百多個字。后人傳,卦辭是文王作,爻辭是周公所作。而《易傳》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辭上、系辭下、說卦、序卦、雜卦十篇。易經的表達方式是八卦,而八卦又延伸為六十四卦。易經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說”,即:簡易、變易、不易。
易經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也是需要學習易經的朋友們,有持久研習的恒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