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好多人認為周易就是易經、易經也就是周易。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周易與易經是有區別的。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歷史的因素,而因此也就產生了概念的大小不同。
所謂的“易學三圣”,其第一圣是人文初祖伏羲。伏羲畫出了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八卦,這是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二易圣就是周王朝的奠基者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是他死后的謚號。《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商朝末年,紂王忌憚周國的強大而把周文王囚于羑里,文王即在此間將伏羲八卦上下相重,演變成了六十四卦,并配上了卦辭、爻辭(另有說法周文王配卦辭、周公旦配爻辭),《周易》或簡稱《易》就這樣誕生了。
《周易》的名稱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卜》。《周禮》傳說是周公旦所作。《周易正義》孔穎達《論三代易名》:“《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wǔ舞)"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故《易緯》云"因代以題周"是也。”朱熹《周易本義·周易上經》注:“周,代名也;易,書名也。”
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其預測的準確率就大大提高了。周文王在羑里不但算出了長子伯邑考要來看望自己而且肯定被害,還不得不假裝自己什么都算不準而喝下長子的肉羹,這樣才回到了西岐。《左傳》、《國語》、《論衡》、《周易古筮考》等書中記載了很多卦例,非常經典。
周易六十四卦預測的準確率雖然提高了,但只有極少數人能看懂卦辭、爻辭。這時,第三位易圣應運而生,那就是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這幾篇就是《易傳》,是解釋《周易》的,以后的《周易》書都插在各卦、爻后及書后。
《易傳》一共七種十篇,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辭上傳》《系辭下傳》《說卦》《序卦》《雜卦》,被稱為“十翼”。
可能是因為《周易》的神圣,躲過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漢初,為了休養生息,采用黃老之道。幾十年后,漢武帝(前141-前87在位)欲有所作為,改變指導思想,于是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從此才有了儒家的“五經”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易經》之名第一次出現。
現在我們就可以把《周易》與《易經》區別一下了。第一,在漢武帝之前沒有《易經》,只有《周易》,絕對不能說周文王寫出了《易經》,也不能說孔子研讀《易經》。在漢武帝確定《周易》成為儒家經典后之后,可以籠統地稱《周易》為《易經》,這就是說廣義的《易經》可以與《周易》畫等號。第二,狹義的《易經》專指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不包括《易傳》即“十翼”,這就像《春秋》與《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一樣。平時我們常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等名言,確切地說是出自《易傳》而不是狹義的《易經》。
歷史上有關《周易》的著作也大都稱《周易》,如權威的《十三經注疏》所收的魏王弼和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的《周易正義》,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朱熹的《周易本義》,清孫星衍《周易集解》,近人有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李鏡池的《周易通義》,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收易類書目絕大部分稱《周易》或簡稱《易》,只有很少一部分稱《易經》。1988年“周易熱”時,岳麓書社出版了南懷瑾、徐芹庭譯注的《白話易經》,看出版說明才知道譯注者的原書名為《周易今注今譯》,說明了出版社及編輯的無知與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