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年輕人問我:學八字都看哪些書?先看那本書?怎樣能很快提高水平?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我認為先看《易經》。有人又說了:《易經》是六爻的發源地,不是八字的發源地。我說錯了,六爻八字同出一源,那就是《易經》,不看《易經》要想學好八字是不可能的,就象要當位好中醫不學陰陽五行一樣,是讓人笑話的。
易更三圣,《易經》一書,最早由伏羲氏創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變了伏羲氏的坐標系,創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寫了每一封的卦辭,歷史上稱為《周易》,這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易經》。春秋戰國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們熟讀《周易古經》,創作《周易大傳》,把蘊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來,并且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周易》成為一本關于宇宙和人類的充滿偉大哲理的書,標志著哲學從神學中脫胎而出的人類新覺醒。
命理學宗師李虛中事跡,在唐代文獻中很少記載。據考,李虛中,生于公元761年,卒于813年,字常容,祖籍隴西(今甘肅隴西南),生于河南。進士及第,試書判入等補秘書正字,后授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唐人韓愈在《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稱李虛中“喜學,學無所不通,最深于五行書,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勝衰死王相,斟酌人壽夭貴賤利不利,輒先處其年時,不失一二”(見于《昌黎文集》)。《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在《李虛中命書》題解稱李虛中是魏侍中李沖的八世孫,唐代沒有載錄他的《命書》,到宋代才見記載,鄭樵的《通志·藝文略》、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都有其書目。歷代自詡為算命大師者,多如牛毛,然而,李虛中是中國算命術的第二號知名人物,是八字算命的先祖[六字論命],第一號人物是徐子平[八字論命],他們兩人是公認的命理宗師。《易經》三義就是變易、不易、簡易。
易學,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種具備自身特有話語系統的專門之學;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種具有高度哲學性的天人之學。它既是中國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又為中國哲學獨特品格的塑成發揮了獨到作用。
北宋易學家胡瑗,在其《周易口義》中曾言:“夫《易》之道至廣而至大,極天地之淵蘊,盡人事之終始。”清代乾隆年間成書的《四庫全書總目》,其經部易類的《小序》則作過如下斷言:“《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以上識見,極具代表性地揭示了《易》及由它所引發的易學以天道與人事相貫通的天人之學的基本學術品格。正是在對易學這一學術品格有了生命深處的真切透悟之后,北宋易學家邵雍才作出了“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的著名論斷。
易學發端于宗教巫術性質的卜筮,而后升華為一種高度哲學性的天人之學,從一個側面,典型昭示出中國哲學發展中非理性的信仰與哲學理性的消長和前者向后者的轉化。卜筮體現了先民的一種預知未來的強烈祈向,誘發人們確立以理性為根基的前瞻性視野與智慧,進而打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以此而升華出易學知來藏往的哲學底蘊。受此影響,中國哲學也成為一種具有鮮明歷史理性意識的藏往而智、知來而神的哲學。智言其智慧,神言其神妙。